吃饭是一门学问,会吃是一种能力,好好吃饭是每个人一辈子的必修课:热爱美食的人,往往更能感知生活的幸福。
在入园约谈时,不少家长提出困惑:孩子吃饭积极性低、挑食拒菜、饮食单一怕营养失衡、偏爱软烂食物影响口腔发育……万汇坚信,没有天生不爱吃饭的孩子,只有尚未找到适合的烹调和喂养方式。在这里,膳食被视作一场精耕细作的教育实践,它串联起保健、保育、厨房、教师、家庭等多方力量,让孩子吃进去的不仅是美食,更是视野、礼仪、文化,是对生活的热爱、对生命的态度、对世界的认知。
01 万汇膳食第一重核心:安全
1岁4个月的托育宝宝年年入托前从不吃莴笋,却在幼儿园吃得津津有味。原来,幼儿园的蔬菜大多来自于万汇幼儿农庄新鲜采摘供应。妈妈将万汇幼儿农庄的莴笋与菜市场的对比烹饪,发现孩子总能精准分辨——作为过敏幼儿,年年对食材品质的高要求,让万汇农庄的 “安全密码” 更加凸显。
万汇幼儿农庄的蔬菜为何独特?学府负责人周主任解释:“农庄坚持只种应季蔬菜,十几年零农药化肥,成就了肥沃的绿色土地。每天清晨5点,带露采摘的新鲜蔬菜准时送达学府,这是我们守护孩子饮食安全的第一步。”
在食材供应链上,万汇的标准堪称严苛。健康保障中心负责人李艳坦言:“即便合作方已是行业顶尖,仍需突破层层考验:干杂类食材要求生产日期3个月内,晚餐鲜虾15:40送达,40分钟内必须上桌且存活率100%,肉类需提供14项检测报告及运输车辆消毒记录……所有食材均可溯源,正因如此,万汇厨房连续多年在政府检验中获评‘食品安全等级5级(最高级)’。”
02 万汇膳食第二重核心:健康
万汇对膳食的定位,始于“米其林标准的儿童厨房”这一严苛目标。对标米其林评三星水平(即,一星 “值得停车一试”,二星“值得绕道前往”,三星“值得专程前往”),万汇儿童厨房正以“值得专程前往”的追求不断精进。
家长常问:“为何同样的菜,幼儿园做的孩子就爱吃?” 大厨揭秘:“秘诀在于‘以鲜为魂’。我们拒绝冻货,只用天然食材,以简单调味保留本味。比如孩子们钟爱的秘制大排骨,仅用花椒、老姜去腥,盐、白糖、生抽调味,再以红曲米着色,既诱目又鲜香。西点则巧用紫薯、山药、菠菜等天然食材调色增味,搭配当季水果与坚果,颜值与营养兼具。”
膳食制作更是一门 “儿童发育心理学”:婴小班食材需细小软烂,大班则需大块以锻炼咀嚼;烤鸭整只呈现在班级,由保育妈妈现场拆骨;小熊可可松饼萌趣外形搭配淡淡奶香,让孩子舍不得下口;餐具随餐食变换——西餐盘配下午茶、大铜锅涮肉、石锅拌饭、菠萝碗装菠萝饭,用餐成为探索世界的窗口。
为实现精准营养,营养师每餐巡班记录饮食情况,通过 “营养师进课堂” 科普膳食知识;厨房对生食、熟食、回餐量三重称重,分析营养摄入配比;保健室每学期追踪身高体重数据,针对偏胖、偏瘦等特殊儿童调整膳食与运动方案。数据显示,孩子生病率、吃药率逐年下降,出勤率稳步提升,体质体能显著增强。
03 万汇膳食第三重核心:生活味 + 烟火气
在万汇,美食是童年的重要启蒙:认知视野、味觉经验、动手能力、生活态度,皆在一餐一饭中悄然建构。
每学期的美食评选由孩子自主投票,经典菜品如铜锅涮肉在呼声中定期返场。这传递给孩子一个认知:吃饭是权利,身体感受值得关注,个人喜好应被尊重。面对 “挑食”,万汇选择包容与引导——若孩子拒食木耳,会以同营养蔬菜替代,同时鼓励尝试:“童年味觉是流动的,多元体验能拓宽口味边界。即便不喜欢,也能理解‘它对身体有益’,并尊重他人的喜好。”
从“关注自我”到“连接世界”,万汇设计了丰富的饮食场景:
自我认知:为不同年龄段定制 “牙宝宝运动餐”“过敏餐”“病号餐”,开展 “小厨师美食打卡” 体验烹饪全流程;
社交礼仪:家庭餐、玫瑰园下午茶、集体生日会等场景,传递进餐礼仪与情感交流;
文化探索:农场野炊、徒步便当感受自然烟火气,世界美食、家乡美食、节气餐食串联风土人情与传统习俗。
被生活味与烟火气浸润的童年,赋予孩子敏感细腻的心灵、宽广包容的胸怀、坚韧有力的灵魂。当美食成为成长的底色,便如永不熄灭的火种,为一生传递幸福能量。